按时间归档:2022年07月
-
吴凡、李泓团队-硫化物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的空气稳定性
第一作者:卢普顺、伍登旭 通讯作者:吴凡、李泓 通讯单位: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 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 1. 研究背景 …
-
四川大学刘慰等:硅负极表面化学
“双碳”目标对储能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基于石墨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接近其理论极限,来源广泛、储锂容量高的硅基负极材料在过去的十年中得到广泛的研究探索,已…
-
高温诱导硫掺杂碳载体上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是Tausser等人在1978年首次提出的,用来特指高温还原处理后可还原金属氧化物包覆金属颗粒的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调节SMSI效应来优化催化性…
-
定量探究SEI膜成分,探究对电池快充影响
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在锂离子电池(LIB)运行中起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对SEI组成的表征通常仅限于定性技术,只能测得SEI中存在的官能团,缺乏需要对SEI组成的定量研究。因此,…
-
燕山大学黄建宇教授课题组和桂林电科院朱凌云AFM:碳包覆提高Sb2S3正极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容量和倍率性能
硫化锑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电极材料,因其高达946 mAh g-1的理论比容量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较低的固有电导率和不可避免的体积膨胀导致其电化学性能较差。Sb2S3在合金化反…
-
通过设计粘结剂的分子结构构建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中稳定的导电网络
仅隔一周,Nature大子刊再发表固态电池新突破 2022-07-29 四川大学刘慰等:硅负极表面化学 2022-07-29 上科大刘巍Matter:自驱动提锂非织造材料 2022…
-
上科大刘巍Matter:自驱动提锂非织造材料
第一作者:陈鑫 博士(上海科技大学) 通讯作者:刘巍 教授(上海科技大学)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大使命之下,作为新能源汽车、3C消费电子和储能这些领域最不可或缺的能源金属,…
-
仅隔一周,Nature大子刊再发表固态电池新突破
第一作者:Fangfang Chen 通讯作者:Fangfang Chen,Xiaoen Wang,Maria Forsyth 通讯单位:迪肯大学 【研究亮点】 开发用于固态电解质…
-
Adv. Energy Mater.: 新型Mo1.5W1.5Nb14O44锂电负极材料的快充性能机理探究
为了更好地缓解汽车产生的碳排放,锂电池电动汽车已形成了一种趋势。虽然传统石墨负极有着较高的理论容量(372 mAh/g),但是其极低的锂化电压(0.1 V vs Li/Li+)会形…
-
南京理工大学Advanced Science:通过O2型氧堆积稳定水系电解液中的层状结构
水系锂离子电池(ALIBs)因其安全性、环境友好、高离子迁移率和低成本等特性而倍受关注。尽管水分解电位(1.23 V vs. SHE)限制了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但层状材料LiM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