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Kun Qi通讯作者:Damien Voiry 通讯单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亮点】在CO2的电还原研究中,已经顺利实现乙烯和乙醇等C2产物的形成。然而,直接合成C3产物受到C2-C1偶联反应的严重限制,而且法拉第效率仍然很低。作者提出一种新策略,即在超饱和的高度碳酸化的电解质中将CO2中电合成2-丙醇。通过控制CO2浓度超过饱和限制,抑制电化学置换,从而获得CuAg合金催化剂。在超饱和条件下,该合金实现高效的2-丙醇生成,法拉第效率为56.7%,比电流密度为59.3 mA cm-2。研究发现,Cu中分散的Ag原子存在可以削弱烷基链中间位置的中间体的表面结合,并加强C-O键的作用,这有利于2-丙醇优先于1-丙醇的形成。 【主要内容】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可将CO2转化为附加值化学品。虽然近年来将CO2还原为C1和C2产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高商业价值的C ≥ 3(C3+)的多碳分子的形成更加令人向往,但仍然具有挑战性。有利的多碳偶联是解锁C3产品形成的先决条件,并需要开发与C1-C1(C2)和C1-C2(C3)偶联反应相关的低能量势垒催化剂。从机理的角度来看,最初的*CO中间体(*表示表面结合的中间体)在C-C键的形成中起着核心作用。然而,CO的质子化和脱附是与CO二聚化竞争的过程,其本质上受到高能量势垒和缓慢动力学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个催化系统可将CO2直接转化为C3碳氢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的能力,而相应的法拉第效率(FE)仍然低于20%。形成C3产物及其选择性的反应机理仍然存在争议。统计学上,催化剂表面上更高浓度的*CO增加进一步C-C偶联的可能性。之前的研究指出发现,调节局部CO2浓度([CO2])可以增强CO2RR中的C-C偶联。例如,催化剂表面上的凹陷被发现可以通过限域衍生的*CO积累导致丙醇形成的选择性更高。 基于此,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Damien Voiry 报告一种超饱和策略,利用强碳酸电解质,将[CO2]提高到超过饱和限制,直接在CuAg合金催化剂上进行CO2的电还原反应,形成C3产物。开发了一种在CO2超饱和条件下的共沉积方法,其中CO2充当表面活性剂,防止不良的银-铜电偶替换反应,并有利于选择性生长具有CO2RR活性的CuAg晶面。进一步研究[CO2]对C-C偶联速率的影响。在强碳化电解质中进行CO2RR会导致反应途径发生显著变化,使得2-丙醇的选择性形成显著提高,同时实现了创纪录的2-丙醇的FE值为56.7%,电流密度为59.3 mA/cm2。硬X射线吸收光谱(hXAS)实验,发现形成了高度分散的银原子的CuAg合金,形成了固溶体。而原位Raman光谱表明,在过饱和电解液中,多碳产物的形成涉及*CO在优化的顶部和桥接位比例上的吸附。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确定了*OCH2CH中间体的作用。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来阐明银原子在定向反应朝向2-丙醇形成方面的关键作用。总的来说,超饱和电解液条件促进了催化剂表面上*CO物种的形成,而CuAg合金有利于多碳产物的形成,并选择性地形成2-丙醇。图1.在原位条件下沉积和结构表征CuAg双金属催化剂。图2.表征CuAg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晶面和配位环境。图3.在大气压下,使用CO2超饱和电解质以及H型电池中的测试CO2RR性能。图4.CO2RR活性和稳定性测试。图5.研究利用离线和原位光谱学方法探索CO2还原反应机理。图6.DFT计算的C-C偶合和2-丙醇的形成。图7.在高压电解器以及CO2浓度升高的电解液中进行CO2RR性能测试。图8.CO2RR的稳定性和2-丙醇的生成量和形成速率测量。 文献信息Kun Qi, Yang Zhang, Nicolas Onofrio et al. Unlocking direct CO2 electrolysis to C3 products via electrolyte supersaturation. Nature catalysis (2023).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3-00938-z